【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王元庆:双语教学翻转课堂 让专业学习活起来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17日 00:00作者:冯秋香来源:长安大学报

公路学院教授王元庆记得,他刚刚当老师的时候,老教师曾对他说:交通规划是一门需要时时创新的学科,无论是行业发展,还是专业教学,都需要从业人员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这个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如今,他已经从事教学工作22年,对这一点依然深信不疑。也是基于这样的理念,王元庆始终没有停下他探索专业教学改革的脚步。从双语教学改革,到翻转课堂,再到在线共享课程建设,他都乐于投入其中,并欣喜地看到了这些努力在学生身上发生的改变。


双语教学改革培养适应国际化需求的人才


20世纪80年代初,长安大学是率先开设交通工程专业课程的五所高校之一。交通工程专业创立近30年来,王元庆一直参与到既汲取国际先进知识、技术与经验,又符合中国国情与管理实际的交通规划课程体系创建与改革之中。为应对城市交通发展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需要,自2003年起,该课程按照国际主流方法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改革,实施双语教学,以便更好为中国交通“走出去”和“引进来”服务。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还不能满足全英语口语化的教学,而学生的基础课程如交通工程学原理、交通调查与数据分析等的基础也不够扎实,再加上原版教材内容多、学时数少,因此这一课程采用混合型双语教学模式,使用原版英文教材,以便于学生掌握最经典的交通规划理论,学会用国际成熟方法分析解决中国的交通问题;而对规划的实践和应用案例,则以本校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中文讲授,方便学生理解;课程的考核用英文出题,学生可以选择用英文或中文作答。


为配合双语教学改革,王元庆和团队教师马书红结合国内外高水平规划案例以及课题组科研成果,重新编写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交通规划教材,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交通规划实践案例以及科研最新进展,将科学、技术、软件实操等方面内容精心融合到一起。


对于学生来说,双语教学的成效是显著的。通过阅读原版教材,他们得以了解学习国外先进的思维研究方式,掌握了有关专业词汇,查阅外语文献资料的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具备了相应的表达能力,在该领域内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2010年,由王元庆主讲的《交通规划》课程获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双语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15年,由他主持的“国情与国际结合的《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与实践”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参与教学团队入选省级专业教学团队。


翻转课堂 让专业学习更活跃更扎实


2017年开始,王元庆教授在他所讲授的“交通规划”课程中开展了翻转课堂改革,无论在授课效率、课堂氛围还是学习效果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翻转课堂将传统课堂“预习-课堂讲授-复习”的学习流程,转变为“提前学习-自我练习-课堂讲解与答疑-总结提高”的学习步骤,提高了教师教学的针对性,赋予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有了信息化手段的帮助,王元庆老师的翻转课堂教学更加得心应手。他会提前把课程内容录制成视频,把授课视频和课后习题上传到App,学生在课下通过观看视频、查阅资料、与他人交流等完成自主学习;课堂上,王老师通过在线测试,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对于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解答。在掌握理论知识之后安排的上机实操,则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有效提升了专业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公路学院2015级交通工程一班班长胡世蛟在大三时体验到了“翻转课堂”为自己专业学习带来的改变:“我们利用课下的时间提前学习接下来一堂课的内容,把不理解、不明白的重点标记出来,以便在接下来的课堂中重点听取老师关于这些地方的讲解。课堂上,王老师会根据我们做题时每道题的正确率来分配讲解的时间。讲解之后是‘自由提问’环节,老师会先留一定的时间,让我们把刚刚通过讲解已经弄明白的问题重新定义理解,同学们互相讨论交流,确认是否完全明白;还有问题的同学会向王老师提问,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在课后,我们再次登录App做作业,加深对这堂课的理解和认知。我感觉这种‘课下-课上-课下-课上’循环翻转课堂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激发了大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都大大加强了。”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作为授课教师,王元庆要提前把课本系统分解成一个个的知识点,并融合领域前沿知识,录制教学视频;在课堂上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解答;还要组织好测验、分析、讲解、互动、实操等各个环节。对于习惯了被动听课的学生来说,也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同为2015级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李岩说:“我一开始没想到王老师会用这种形式授课。第一次上课的前5分钟,王老师就在大屏幕上放置了两个二维码,一个是慕课(MOOC)内的第一节视频,另一个是问卷。老师让我们扫描MOOC视频观看之后,完成问卷。起初我只是按老师的要求被动地看视频、做题。在第一次看完视频、做完问卷之后,王老师很细致地给我们讲解了翻转课堂的由来和使用方法,并带领我们初步进入翻转课堂的学习中。我听了王老师的讲解后,渐渐有了灵感,在第一次下课后就重新把上一堂课的MOOC视频看了一遍,认真做好笔记,在下一堂课的时候向老师提出我的疑惑,在老师讲解后,我恍然大悟。在老师的耐心引导下,同学们都跟上了王老师的节奏,专业知识的学习更主动、更有效率了。”


翻转课堂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让王元庆更加坚定了信心:“交通规划行业的不断创新,要求我们在培养这方面人才的时候同样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跟得上行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求。”


创新 一直在进行中


自1996年站上讲台到现在,王元庆老师已从事教学工作22年,一门“交通规划”课程也讲了22年。课程名称不变,里面的内容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谈起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王元庆深有感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交通领域,大家关注的话题还是‘该不该修建高速公路’,后来,这成了一个毋庸置疑的问题;随着我国交通行业的发展,我们的任务变成了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现在,国家提出‘四个交通’的号召,建设更加智能、安全、环保、综合的交通系统成了我们努力的方向。”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命题,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建设需求必然要求高校教师以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从2008年开始建设省级双语课程到2013年被评为国家级双语课程,再到2017年的翻转课堂建设,王元庆努力使这门课程成为一门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课程,使学习者切实掌握社会需要的交通规划理念、方法与技能。近期他还一直致力于基于慕课(MOOC)平台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该课程开放的互动学习网络平台,可供学生以及社会人士进行学习,2017年,他的第一次网上慕课开课,学习人数就达到了2180人,三个交通规划网站至今已有6.5万次点击量。


对于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王元庆有过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对于本专业教学来说,首先要教会学生“因地制宜”四个字。因地制宜本身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需要随时更新所学的知识,并采用“因地制宜”的思维方式面对遇到的各类问题;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综合考量的能力,在实践中进行创新。


在学生们眼中,王元庆老师是他们专业学习的耐心引导者。2017级硕士研究生冯帆在本科时就很喜欢上王老师的课。他说:“在王老师的课上,我们可以了解很多前沿的信息;他还会带着年轻老师们一起来上课,在讲课过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我们收获很大。”如今,他在王老师门下进行了一年的研究生学习,经历了很多次的讨论、汇报、文献收集与检索之后,他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在胡世蛟的眼中,王元庆老师是一位与时俱进、和蔼可亲的老师:“老师在上课时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能联系学科最新动态,让我们对前沿的知识有所了解;讲解问题时思路清晰、表达清楚,讲解知识的逻辑性很强。下课后老师也很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每次课的课间,王老师都会在教室中问不同的同学对上节课有什么疑问,对同学提出的问题总是很及时地给予解答。”


脸上时常挂着微笑、说话总是慢声细语的王元庆老师既是态度坚定的教育教学改革者,也是性情温和的良师益友。在冯帆的印象中,从没见过王老师发脾气,即便学生在学习中犯了错误,他也是耐心讲解,循循善诱,令学生如沐春风。师者,不就是这样耐心坚定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吗?


(原载于《长安大学报》2018年09月14日第287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