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激情燃烧的岁月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27日 00:00作者:新闻网来源:《漫游中国大学-长安大学》

人们经常把新中国成立最初的十几年光景形容为“激情燃烧的岁月”。而这个“岁月”的开端,是不是应该从1953年算起呢?这一年的1月1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迎接1953年的伟大任务》指出,1953年将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一年,当时三项伟大任务是:继续加强抗美援朝斗争;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项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由此建立我国社会主义上业化的初步基础。随之,古都西安也开始了以西郊工厂区和南郊文化区为主要建设区域的大规模城市建设。

1953年,伴随着激情燃烧岁月的脚步,长安大学历史长河的三个源头——西安公路学校、西安地质学校、陕西省建筑工程学校分别在古都西安的南郊冒出了汩汩清泉。

1953年2月,西北交通学校东迁西安后,改由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直接领导,更名为西安公路学校。到暑假招生时,学校已经止式确定为四年学制的中等专业学校,1955年专业调整后,主干专业确定为“汽车的技术管理与修理”和“筑路机械的运用与修理”。学校先后暂厝于城北西安第一瓷砖厂厂区的50间平房,城南边家村原第五公路工程局机关院,虽然没有“天当房,地当床”的艰苦,但发展空间很受局限。在南郊文化区的规划中,西安公路学校在城南草场坡选定了永久校址,先征购了64亩土地进行建设。经过三年紧张施工,一座崭新的校区矗立在了西安城南的文化区中心,成为当时新西安的一道新景观,被誉为“红砖学校”。

对于这一所中专学校,交通部对它的重视非比寻常。首先,配备了比一些大学规格还要高的领导班子,历届主要领导都在行政10级以上,就是副手也没有下过11级。第一届正副校长全是10级以上,第二届校长雷荣10级,副校长冯东和钱维人是11级。其次,还有一支高水乎的师资队伍。经西安市批准的就有13名高级知识分子,交通部批准的一级二级三级教师各1名,六级以上多名。学校为提高教职工的整体素质,1956年开办了职工夜校,校长雷荣就是在1957年的夜校学习中学会了汽车驾驶。以雷荣为组长还组织了城南八校联合学习组,学习教育学,举办专家讲座。1953年8月,钱维人就在交通部第一次教学经验交流会上介绍了学校培养教师的经验。其次,学校建设了设施齐全、水平先进的实习工厂、实验室和汽车跑道。有这样的学习条件和环境,能学不好和不好好学吗。1958年,为了响应周总理的号召,学校师生亲自动手,完成了“微型小汽车”的设计制造任务。到1957年底,学校已经形成教职I424人,全制学生1572人的规模。截至撤销升格前,西安公路学校已经为国家培养1193名专科生和专毕业生。“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疲劳和寒冷,背起我们的行囊,踏上层层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丰富的宝藏。”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地质队员被称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路先锋。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大规模经济建设急需大量地质技术人才。建立地质大学和中专,进行正规系统的地质专门人才培养,是地质部需要着重考虑的大事。当西安公路学校在进行规模建设的同时,在西安创建一所新型地质学校的蓝图,也在地质部长李四光、党组书记何长工的脑海中形成。

1953年3月,西北地质局从地方和军队中选派了38名干部,从大专院校选调和分配来22名教师和大学毕业生,组成了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西安地质学校的第一阵容,受命在西安建设培养地质队员的摇篮。王克民、李同和、邵友程、谢池洁便是其中的代表。一开始,学校借用西安市东九道巷三号西北地质局的房子开展教学、办公。随之,学校选择在大唐文化核心区大雁塔的北边建设新校区。1954年6月10日开工,1955年竣工。一座环境优美、设施比较完善的教学新区与大雁塔遥相呼应,构成了一道古文化和新文化有机传承的靓丽风景。

根据地质部的指示,学校首先开设了“矿产地质与勘探”和“地形测量”两个专业,1953年从河北、陕西等地招收了第一届450名新生,1954年招收新生猛增到700名。教学设备从无到有,逐渐得到完备,并建有25个实验室和地质标本室。1956年学校规模达到高峰,包括为兰州代培的386名学员,共有学生2778名,编班60个。随着学生人数增加,教师总数量已达到203名(1958年达333人,后精简到231人),学科委员会22个。截至1959年已为国家输送了63个班2826名毕业生。1954年6月,学校第一次组织453名学生到铜川、宜君、咸阳、西安等地进行了教学实习。1955年6月,学校又组织259名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南到秦岭,北至太原,东到太行山,西至酒泉,在广大的分布面上,普查和勘探出煤、铁、铜、铅及黄铁矿等多种矿产。1958年的一次生产实习,抽调了1200名师生组成三个地质勘探普查队和六个地质测量队,承揽了煤炭工业部原西北煤田地质勘探局等六个单位的地质普查检查、区域地质测量和大地地形测量等任务。师生们艰苦努力、团结奋战,胜利完成任务,取得了生产实习的巨大成功。

如果用最简单的词汇来描绘我们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那么,找矿、修路、建厂房,这样的词汇必不可少。1953年2月,西北工程管理总局指派了4名从部队转业来的干部,进行建校的筹备工作,4月,又增加了4名。8个人由牛富海率领,组织工程队在新西安唐风古韵浓烈的城南,小寨十字路口的东北角,破土动工兴建一所崭新的学校——陕西省建筑工程学校——这所学校将承担起为大型基本建设培养建筑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

军队转业干部把部队雷厉风行的作风带剑了学校建设当中,各项工作进展神速。6月选定校址,8月动工兴建,9月15日开学,12月即完成了丁字楼和学生宿舍楼的土建工程,同月13日,学校招收的第一届新生全部搬了进来。

改革开放30余年间,谈到学校的发展建设,大家常用的一个语汇就是“超常规高速发展”。其实,20世纪50年代陕西省建筑工程学校的开办与建设,就是“超常规高速发展”的例证之一。

由于国家急需建设人才,上级为学校确定了“校舍未建,招生先行”的方针,第一届招收了395名新生,加上从陕西省三原水利学校合并过来的土木科二、三年级二个班的196名,一共有学生591名。没有校舍,就把学生安排在西安市内东阳关的一些街巷里和东关外仁厚庄的农民家里。所住的地方既是宿舍又是课堂,大腿当课桌,砖头当板凳,晚上五六个人围着一盏油灯自习,生活和学习条件十分简陋。那时教师也很缺乏,近600名学生只有34名教师,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学任务极其繁重和艰辛,老师们常常是东关下了课就要赶紧乘公交到西关去上课,虽周而复始,日日循环,却无丝毫倦意与怨言。初期,学校设置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和“给水与排水”两个专业,1955年增设了“钢筋混凝土制备与装配”专业。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成立了学科委员会,派教师到名牌大学进修,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在对教学实践的摸索与总结中,总结出了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规律与方法。1957年,325名学生参加了第二次生产实习,有125名达到四级工水平,创造产值9104.20元。1958年的实习中,同学们亲手盖起了小寨小学的二层教学楼,受到雁塔区表扬。截至1958年,学校已达到200多名教职员工和1000多名学生的规模,为陕尚、阳北各省乃至全国,输送了976名毕业生。1957年12月,《人民日报》还报道了分配到兰州的高引兰同学在工作岗位上的突出事迹。1958年学校抽调6名教师支援青海建筑学校建设,还支援了17种成套教学设备和其他物资。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