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起点:追寻历史的源头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27日 00:00作者:新闻网来源:《漫游中国大学-长安大学》

常言说,积跬成步,聚溪为流。水有源,树有根,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它的历史源头就是这所学校的文化根脉。

长安大学的历史源头在哪里?这要到历史文化名城兰州去寻找。20世纪30年代,国共合作,联手抗战,根据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主任谢觉哉的建议,国民政府把西北交通中心由西安移至兰州,成立了西北公路局。从1940年开始,西北公路局在兰州举办过多期干训班。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1950年3月,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成立,同月,西北公路局干训班开学。1950年9月7日,第二期干训班开学,到了年底,陕西公路局干训班合并到兰州,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干训班诞生。到1951年1月第二期干训班开学时,学员规模达到200人左右,其中还有一个新疆地区专门选送来的民族班。1951年4月17日,干训班更名为西北交通干部学校。1951年7月27日,根据中央交通部指示,更名为西北交通部交通学校,10月定名为西北交通学校。这,就是长安大学肇始的第一个源头,也是今天长安大学建校路程的“零公里”起点。

1951年9月5日,西北交通学校举行开学典礼。此时的学校已从兰州城内搬到十里店新校区,利用的是原来的轮胎厂、汽车配件厂、运输公司等老厂区,面积加起来有100多亩。学校已经有了教室、图书馆、临时礼堂和操场,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当时全校教职工50人,学生247人,分为高级、中级、初级班。

当年入校的老前辈们还记得,兰州十里店校园周围是一片火红的枣树林,9月开学的日子,枣树上挂满了玛瑙般的红枣。他们就是在这片枣树林中读外语,在席棚下操练发动机。测量实习,用的是自制的花杆;课堂书桌,就是膝头一块小小的万能木板。

高级班招收的是高中毕业生,这也是长安大学历史上第一届专科生。它开启了长安大学专科教育的第一步。专科生的招生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等都经过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审查并经教育部长江隆基批准下发了正式文件,同时也纳入了全国高等教育体系。当时的专业设置涵盖面很广,有机械、土木、会计、统计、运输管理、地质、测量等。可以这样认为,现今长安大学的主要专业,在当时都能找到它的雏形。

霍维德校长不仅是一位铁骨铮铮的革命家,更是一位卓有建树的教育家。参加革命前,他曾在家乡绥德县创办过平民学校,亲自担任校长。在他的影响与号召下,西北交通学校汇集起一批管理骨干和教师中坚。他们当时已经有了名气,而且影响了长安大学发展历史的各个阶段。其中如副校长刘良湛(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留美硕士生、局长、总工程师)、副校长孙发瑞(北京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副局长、总工程师、甲等一级工程师)、教师周允(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厂长、三级工程师)、教师关世俊(北京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厂长、二级工程师)、教育长钱维人(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局长、系主任)和办公室主任吴惇(北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茅以升弟子)等,一个个都是学有所成光彩照人。

1951年底,学校规模达400人以上,1952年底已超过700人。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学校就为新疆、西北各省和青藏公路建设大军输送了大量建设人才。1952年毕业的史天明同学,参加青藏公路建设,7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和特等劳模,成为当时青藏公路线上人人皆知的标兵。学校专门开设的“测量”、“会计”班,为新疆培养了33名民族干部。

兰州时期,西北交通学校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新建的学校纷纷来电来信要求交流经验和教材讲义,校际之间也已经开始了频繁的交流。

随着西北交通部东迁西安,1952年底至1953年初,兰州交通学校一分为二,一部分留在兰州,一部分迁到了两安。

1953年,在黄雁村修建的校舍初步完工。师生们终于告别了露天教室和双腿课桌,走进了三层小楼。只是当时教室里仍旧是坑坑洼洼的水泥地,桌子也都是东歪西斜的。宿舍也很简陋,每晚睡觉时是一溜儿的通铺。不久之后,地上的水泥、木板都铺得整整齐齐了,师生们也终于能够在床板上睡个好觉了。

当校舍焕然一新、学校教学步入止轨时,大家发现,当年辗转东迁而来的学生们已流失了大半。有些同学踏入社会开始工作,有些同学生病离校了。最后从西安毕业时,只剩下了十几人。这十几人约有一半留在了学校,并逐渐成长为学校的骨干力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