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二五”系列报道】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培育全面发展优秀人才

发布时间:2017年06月05日 00:00作者:冯秋香来源:《长安大学报》

“十二五”期间,学校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学校发展战略规划,深入推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在教学发展与改革、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4万余人,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1万余人,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在校生7600余人。本科招生规模稳定在6000至6200人,招生类型包括普通文史理工、艺术类、体育类等10种类型,开设有基地班、国际班、卓越工程师班等特色人才培养班,为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重要保证。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不懈努力,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更加牢固。学校召开了第四次教学工作会议,全面启动实施本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形成了包含“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发展计划”等8个子计划、“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等23个支持计划,兼顾教与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成立了研究生院,召开了第二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全面启动实施研究生“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从“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等10个方面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学校以各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为抓手,探索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稳步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自动化等9个专业展开试点,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加强学生实践动手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积极推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以学校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为依托,按照“一流的生源、一流的基础、一流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一流社会竞争力”的精英型培养理念,在“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等9个专业开展基地班等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再次,针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的培养目标,探索各具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培养过程管理,严格中期考核和论文审核,加大淘汰力度。


教学管理运行科学有效。学校在教学管理实践中形成了“以人为本,服务至上;严谨细致,务实高效;团结进取,敬业创新”的管理理念和团队精神。把教书育人与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培训、校际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持续加强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使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评价管理等多个模块综合有效利用,提高了教学管理工作效率。构建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稳步实施校院两级的教学检查、教学督导、学生评教、领导干部听课等工作,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不断增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覆盖面不断扩大。


教学改革持续深入。学校树立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和以“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构建与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十二五”期间新增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部国家级规划教材、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实践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学校围绕各级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基地)、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十二五”期间,新增3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25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全国各类学科竞赛和科技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80余项。挑战杯竞赛获得国家级奖励33项,学生获得专利授权1390项。培育建设了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计划、创业实践项目等。凝练出了一批科研创新成果,公开发表研究论文近百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覆盖面大,几乎涵盖了学校的所有专业,为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学校实施分省宣传、学院包干的招生宣传模式,启动实施“优秀学子回母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推动在校学生积极参与招生宣传和进中学社会实践,提高学校在中学和高考人群中的社会认知、认可度。2015年理工类在各省录取线高出一本线平均分突破50分,陕西省录取线高过一本线77分,连续五年稳居陕西省内高校第四名。


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按照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制定了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建立了培养方案、课程教学、中期考核、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的抽查和评估制度。按照博士生、学术型硕士生、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生、在职专业学位型硕士生和在职同等学力硕士生等不同类别,完善培养过程管理办法和管理流程。


构建了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建立和完善了“校企合作”、“校所合作”等机制及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科学研究、专业实践和创业实践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推进研究生教育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充分利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等项目,扩大联合培养博士生规模。完善了来华留学研究生政策,生源质量明显提高,吸引了更多的海外留学生和研究人员来校研究和访学。成立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迈开新步伐。


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校坚持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列为党政重点工作,形成了教育、引导、发展、服务和保障“五位一体”的学生工作新模式。整合推出学生工作的新生教育工程等“三项工程”,优秀学生培养计划等“三个计划”。大学生科技节、名家讲座进校园等“四节三进”育人载体和平台不断加强,打造了一批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新成效。17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事迹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独具特色的国防生培养模式已见成效。奖励与资助计划实现了资助与育人的有效结合,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氛围逐步形成,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继续教育扎实推进。在全国设立了40个函授站,不断扩大招生宣传,制定激励政策,积极开展合作办学,稳定招生规模。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完成交通运输部西部培训计划等任务,设立中韩教育中心。推进函授教育信息化进程,建设继续教育网络教学与管理平台和网络在线录播教室。建立班级、任课教师和班主任三级检查制度,学风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目前,我校79个本科专业中,13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个专业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专业通过国家专业认证与评估。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4门,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规划教材34本,获国家教学成果奖6项。毕业生素质显著提高,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就业去向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及省会城市,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当前,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战略的提出标志着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进入了新阶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先要解决的是育人问题。没有创新的教育,不可能有创新的人才;没有创新的人才,不可能有创业的成功。办好创新教育需要改革学校的教学方法,包括理念、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方式等,摒弃填鸭式教育、应试教育,融入创新文化教育,创业教育应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切实推动“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对接”。学校将以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总体要求,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从“以量图大”向“以质图强”转型发展。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更新理念,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加大开放办学力度,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坚持走质量取胜、特色取胜的内涵发展道路,着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专业技能、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社会担当的新型人才。


(原载于《长安大学报》2016年04月18日 第251期)

Baidu
map